黃乃裳流亡海外多年,卻為中華民族,做成了一件令人無法想像的大事

黃乃裳流亡海外多年,卻為中華民族,做成了一件令人無法想像的大事

教育是救國之本,報紙是救國之術,他自掏腰包,辦了福建第一份由中國人創辦的報紙。

BEN · 7 minute read

越過漫漫歷史長河,福建江夏黃氏家族,可謂人文薈萃,群賢盡出,古有兩朝雙宰相,一代五狀元, 近有不世人傑黃乃裳。他出身貧賤,年少受洗信仰基督教,目睹風氣盲塞,人心昏昧鄉閭苦楚, 二十即立志:“自此,已誓願至死之日,遇有機會,無論何種人,必對之闡揚贖罪救靈之大道。” 其後三十年,他以翻譯書籍和創辦月報,積累下不菲家底,成為蜚聲當地的鄉紳巨富。又參加會試中舉人, 眼看就要平步青雲,但他的眼光沒有停滯在上帝神龕上,也沒有沉緬於科舉功名中,而是選擇達則兼濟天下。 他認為,教育是改變國民積弱的重要力量,“教育之道,如果吾中國自上而下,安知不足駕歐美之上,而稱為世界最文明之國也。” 教育是救國之本,報紙是救國之術,他自掏腰包,辦了福建第一份由中國人創辦的報紙。還不顧傳教士反對,幫助英華、培元和福音書院成立, 開民智,興中華,凡有興辦學校之舉,他無不竭力提倡而輔助之,終其一生,共主理或參辦了45所學校。 全篇詳閱 (延伸閱讀)

他還發起轟轟烈烈的天足運動,鼓勵婦女不纏足,抵制陋習;同治帝死於天花,引起極大恐慌,他撰文發報勸人接種牛痘,控制天花流行。 人近中年,為教育興邦天下計,他竟攪動時代風雲。入京結識康有為梁啟超等志士,發動“公車上書”,八次奏表要戊戌變法維新, 牛人崛起於亂世,扶大廈於將傾,只這幾件大事,足以青史垂名。不過他更令人目瞪口呆的事,還在後頭。

維新失敗後,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紛紛遠渡重洋,黃乃裳也遭到通緝,三十年之熱腸渴望,旦夕間化罡風飄蕩,風聲鶴唳, 環眼四顧已無容身之處,他也不得不流亡國外。 此去經年,救亡圖存熱血難涼,梁啟超寫下《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》,探尋在腐朽王朝之外新的救贖,意在喚起同胞開闢新地之觀念。 殖民有兩種含義,一種是骯髒武力掠奪土地, 一種是和平拓荒繁衍生息,梁啟超所說的殖民,正是通過和平方式,呼喚國人去開闢一個新的家園,再凝聚海外力量挽救中國, 以此激勵國人開拓進取,振奮民族。在黑暗之中摸索的年代,能夠達成這樣宏大事業的中國人,就是中國的“哥倫布”,足以稱得上“偉人”二字。 放眼百年來,也就黃乃裳一人,幹成了這件曠古爍今的大事。 對清廷失望透頂的他,聞聽國內哀鴻遍野,民不聊生,家鄉福建尤為苦瘠,風調雨順都吃不飽,十家有九家靠紅薯野菜充饑,遂奔波海外為百姓尋找生路。 在馬來西亞砂越州拉浪河畔,他看中了城市詩巫,那裡有一大片未經開荒的土地,土壤肥沃,森林遍地,是理想的移民區。

經過協商,黃乃裳與當地首領簽訂和平租借條約,將新珠山沿江兩岸的大片土地租下,租期為九百九十九年。 條約共十七款,其中有:吾農有往來自由,信仰自由,言論自由,出版自由,設立公司商業自由,購買槍械自由,航業自由諸權利; 無納丁稅、無服公役、無當兵義務;改名為“新福州”,華人有自治之權。 黃乃裳的宏大夢想,不光是要將這裡開墾成生存地,更是要將這裡建設成為一個,華人從來沒有的自由之城! 作為中國第一個海外租借地,詩巫是華人走出國門、邁向世界的重要見證。 九百九十九年的租期,比清廷與西方列強簽訂的,任何一個不平等條約都要長,這個極大捍衛華人尊嚴的條約,引起國內轟動,孫中山讚歎道:這是華人對外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。 “覓一地曠人稀之處,為桑梓窮無聊賴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徑”。縱觀百年近代史,從來沒有一個人像黃乃裳一樣,真的在海外開闢一塊新的土地。 他回到福建,以身家性命擔保,招募了1100多個貧苦農民,越洋過海來到詩巫,開始了艱難的墾荒生活。

全篇詳閱 (延伸閱讀)

文史社會公益